第一卷 第683章 大华公司贺向阳 (第1/2页)
“宋乡长,确实是好久不见了。”
徐惠宝马上给予积极回应。
宋思铭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可是王寨乡的党委书记,后来,才调到米仓乡担任党委书记。
然后,双方就没了交集。
前段时间,徐惠宝的父亲重病,徐惠宝守护床前,几次的干部大会,都没参加,算起来这应该是宋思铭回到王寨乡工作后,双方的第一次见面。
“徐书记在米仓乡工作,应该比在王寨乡工作轻松吧?”
宋思铭跟徐惠宝攀谈起来。
“也不轻松啊!”
徐惠宝叹了口气。大倒苦水,“现在的粮食不值钱,一年两季粮食,一亩地也就赚哥几百块钱,老百姓不愿种地,很多人出去打工,地就那样荒着,关键,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而且在外边一呆就呆一年,除了过年,你在米仓乡根本就看不到几个年轻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徐惠宝没好意思讲,那就是老百姓出去打工赚的钱,无法算成当地的GDP,这就导致米仓乡的经济数据非常难看。
之前的县长陶冀给各乡镇开会,批评米仓乡已经成为标准流程。
话说得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导致每次去县政府开会,乡长丁杰生都要提前做一晚上的心理建设。
“其实,澜沧县各乡镇的情况都差不多,年轻人出去打工,老人孩子留守。王寨乡也是看不到几个年轻人。”
宋思铭感慨着说道。
“但王寨乡的情况,很快就有改观,等青山古城和青池山景区建起来,年轻人肯定要回流的。”
徐惠宝很是羡慕地说道。
其实,不只是王寨乡,与王寨乡邻近的乡镇,都能被辐射到,奈何,米仓乡离着王寨乡几十公里,还没有任何旅游资源,根本就沾不上这个光。
“确实,我们已经开始为年轻人回流做规划了。”
宋思铭点点头,回应道。
“可惜,米仓山连座山都没有,不然也可以效仿王寨乡,发展旅游业。”
徐惠宝说道。
曾经的米仓乡因为没有山而骄傲,如今却因为没有山而烦恼。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米仓乡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还是搞农业比较好。”
宋思铭对徐惠宝说道。
“问题是现在的农业不挣钱,要不然一大片一大片的好地,也不会荒着。”
徐惠宝说道。
“传统农业利润空间确实有限,可以尝试搞搞新农业。”
宋思铭建议道。
“新农业?”
“具体怎么个新法?”
徐惠宝好奇地问道。
“主要就是运用科技手段,种植附加值比较高的农作物,常见的反季蔬菜,水果,都属于这个序列。”
宋思铭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
“这种高科技的东西,普通家庭搞不了吧?”
徐惠宝提出难点。
“普通家庭肯定搞不了,前期投入大,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实时指导,所以,最好还是规模化。”
宋思铭回答道。
“规模化?”
“可是规模化,谁来投这个钱?”
作为乡党委书记,徐惠宝自然明白什么叫规模化,简单说来,就是不能小打小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