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多事之秋】 (第1/2页)
对于京都百姓而言,开平七年的这个秋天来得太早了些。
九月初的天气依然燥热难当,但是很多人不知为何感觉到心里泛起几分凉意。
那些如雪花一般的言纸还没有引发朝堂的纷争与坊间的动荡,一个令人悲痛难抑的消息便传遍京都。
大梁政事堂左执政、太师、太傅、太保,历经四朝勤勤恳恳近五十载,时年六十八岁的莫蒿礼溘然长逝。
这件事在文官集团乃至于世间读书人心中的影响极大,据说太学和国子监的那些文人在惊闻噩耗之后,许多人情不自禁地痛哭出声,爆发出仅次于数月前开平帝驾崩的悲伤之情。
刘贤决定停朝三天以示哀悼,并且当天便亲率满朝诸公赶赴余庆街,而且吴太后亦纡尊降贵亲临莫宅,向莫家人表达安慰与追思。
翌日,由洛庭和韩公端联名上奏,刘贤当即予以批复,朝廷为莫蒿礼拟定谥号为文正,并且配享太庙,与大梁历代君王同享祭祀供奉。
这已是一位文臣在这个时代所能享受到的极致尊荣。
莫蒿礼的丧礼庄重肃穆,牵动了京都绝大多数人的心,还有许多百姓自发前往兴业坊余庆街左近于道旁祭拜。
除了极少数人之外,朝野上下已经不再关注裴越的身世问题,那一场原本有可能引发朝堂动乱的风浪,因为一位老人的过世而偃旗息鼓。
在莫蒿礼过世之后的第一场朔望大朝上,刘贤颁布了一系列官员任免的圣旨。
右执政洛庭擢为左执政,正式执掌东府政事堂,参政韩公端则接任右执政,这二人的擢升可谓众望所归。
礼部侍郎盛端明填补礼部尚书的空缺,因为原先的礼部尚书吴宽已经殁于太庙祭天坛上的刺驾之乱。
左春坊左庶子吴存仁升为礼部侍郎,虽然他的升迁速度有些快,但朝中大臣心里都清楚,这是因为莫家子弟因为丁忧的缘故无法任职,故而皇帝陛下给予莫蒿礼关门弟子的优待。兼之吴存仁本就是当初的太子属官,如今也算是刘贤开始打造自己的班底,因此朝中无人反对。
吏部尚书宁怀安、户部尚书陆之涛、刑部尚书高秋官职不变,兵部尚书柳公绰则调任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由兵部侍郎陈观接任尚书一职。
工部自原尚书薛稷去职问罪之后,朝廷一直没有确定新的人选。
在洛庭的建议下,刘贤经过反复的斟酌,最终决定擢石炭寺监简容为工部尚书,石炭寺监则由简容的副手接任。
朝廷中枢行政官衙的职能与官员大致调整完毕,形成以东府政事堂为核心,统领六部五寺、翰林院、通政司、国子监、钦天监、石炭寺、农桑监和太医馆的具体框架。
御史台独立于行政官衙之外,负责监督朝中文武百官以及各州府官员的清廉与否。
太史台阁和銮仪卫则一直不属于朝廷部衙序列,而是由天子亲自掌管,这两处的官员任免也不需要经过中枢的同意。与此同时,台阁的改制也在推行,由原先的九部调整为六处,部分权力和职能移交给銮仪卫。
在沈默云过世之后的这几个月里,台阁内部有一些老人主动归隐,再加上现任右令斗荆楚的配合,刘贤并未遇到遇到太大的阻力。
军方则维持原先的大体框架,谷梁与萧瑾共掌大梁军务,柳公绰承上启下同时负责监察军中贪腐现象,京军三大营分别由裴越、陈桓和苏武统率。
至此,旧的时代逐渐落幕,朝野内外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
……
东城,义宁坊,襄国府。
宝树堂上,襄城侯萧瑾与南安侯苏武分主宾落座,定远伯裴城则在下首相陪。
苏武饮了一口清茶,悠悠道:“陛下这番调整称得上雷厉风行,而且条理清晰颇有章法,令人心生敬畏之余,又有些许意想不到。”
萧瑾看起来似乎并未受到此前与裴越对峙的影响,淡然道:“陛下虽然年轻,但宫里还有一位眼界高远的太后娘娘,耳提面命之下,自然不会出现明显的纰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