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零一章 京中轶事

第五百零一章 京中轶事

第五百零一章 京中轶事 (第1/2页)
  
  “噼里啪啦……”
  
  正月二十八,伴随着钦天监张灯结彩,礼花作响,一部耗时两年的《历法》终于修成。
  
  当这部还未命名的历法送到朱由检手上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皱眉。
  
  “殿下,此历法便是老夫与钦天监六百余名官员根据钦天监过去二百余年的记录总结,再配合去岁观测天象所得,请殿下赐名。”
  
  承运殿内,当朱由检拿着手中历法翻阅的时候,身着斗牛服的徐光启对他作揖,描述了钦天监数百名官员修撰这部历法的艰辛。
  
  此刻的徐光启已经是一个仅有散阶的“平民”,而历法修撰完毕,也就代表他可以回家休息去了。
  
  “这历法修撰的时间不到两年,确定准确吗?”
  
  朱由检拿着手中历法,带着怀疑的眼神看向徐光启。
  
  这不怪他疑神疑鬼,而是《历法》也就是《农历》,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吃饭的东西。
  
  朱由检不可能用公历,因为这玩意除了统一世界标准外,对眼下的大明没有任何作用,并不如农历对农民来得重要。
  
  就算朱由检不修撰历法,也不可能用纪念耶稣的公历,要用也是用纪念黄帝的《黄帝历》。
  
  “回殿下,《授时历》也只编撰了三年,但它依旧用了三百余年,而眼下我朝修撰的历法,不仅仅站在《授时历》的肩膀上,还使用上了观测天文的望远镜,所观测的差值比《授时历》更准确。”
  
  面对朱由检的质疑,徐光启很自信地说道:“如果殿下不信,可以看看此历的第九页。”
  
  “天地是圆的,而根据殿下您所着的《天文》一书中提过“自转”和“公转”,想必您也了解天地自转越来越慢的事情。”
  
  “前朝的《授时历》中,其法以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日为一岁,而钦天监的官员仔细观测后,实际上《授时历》并不准确,真正的数据应该是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三日为一岁。”
  
  “燕山毕业的学子,以日躔(太阳)、恒星、月离(月亮)、日月交会(日月食)、五纬星(五大行星运动情况)、五星交会(五大行星位置变化)来进行推算、观测各大星辰的距离和位置。”
  
  】
  
  “又以日、月、五大行星的运动轨迹采用了本轮、均轮,最后才得出了正确的律法。”
  
  “以此历来作为黄历,则天下百姓农事无忧矣……”
  
  徐光启由衷的感叹自己居然能完成一部传承数百年历书的编撰工作,而对于朱由检来说,只要历法没问题,那就可以颁布了。
  
  朱由检从不觉得西方人比东方人聪明,尤其在天文这块。
  
  中原五千年的文明,真正落后于西方的天文学也是元朝以后的事情了。
  
  哪怕后世的西方天文研究者,对于宋金元时期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是十分佩服,几乎一致认为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峰。
  
  宋代的大多数历法比唐朝的要精密的多,至于为什么历法在元代以后没落,主要还是由于天文研究的命令禁止和思想禁锢。
  
  例如这次的历法为什么研究的这么快,主要还是因为负责这次历法研究的官员,清一色都是顺天学府天文院毕业的官员。
  
  朱由检自己是没有什么天文方面的知识,顶多知道宇宙是个什么模样,但是即便如此,当他把这些写在书上,并且收集了大量朝廷明令禁止的天文书籍给天文院学子阅读学习后,他们自己就脱颖而出了许多天文方面的佼佼者。
  
  也正因为有了他们,徐光启的历法才会编撰的这么快。
  
  想到这里,朱由检翻阅着历法,不免有些感叹思想禁锢的弊端何其严重。
  
  “请殿下为此历法赐名……”
  
  见朱由检对历法爱不释手,徐光启趁机让朱由检为其取名。
  
  这种事情,本该是皇帝来做的,但徐光启让人传信房山后,皇帝却说“朝中事宜一切皆有齐王做主”而没有取名。
  
  因此,为这历法取名的重任就放到了朱由检身上。
  
  对于朱由检来说,他实际上不太喜欢年号,因为这不够简洁统一。
  
  因此,借着颁布新黄历的快船,朱由检准备统一一下标准。
  
  “此历便称为《大明历》吧,今岁便是大明历二六四年。”
  
  “至于以前的《大明历》也不用避讳,便在其前方备注《金代大明历》即可。”
  
  朱由检以大明立国的年限来提醒着百姓们,大明已经立国立了多少年。
  
  从今往后,只要《大明历》颁布下去,百姓们就能人人都知道大明已经立国多少年,不会像以前那样湖涂了。
  
  至于年号,那是另一码事,反正称呼《大明历》的年数不犯法。
  
  说实在的,朱由检还真的好奇,在这部《大明历》代表的新传承里,大明能延续多少年,有没有可能超过四百年的年限?
  
  这么想着,朱由检放下了《大明历》而坐在承运殿角落的那名五旬起居注官也把这一刻记载到了《天启起居注》中。
  
  “既然如此,老夫告退……”
  
  徐光启见事情交代妥当,也准备回家好好休息了,但朱由检却拦住了他:
  
  “军备院的农业所还需要先生帮忙,不知可否留下?”
  
  朱由检对徐光启喜欢传教的举动不太喜欢,但对他在一些农业、天文、数学方面的举动还是比较欣赏的,他想让徐光启进入军备院的农业所进行农业的研究。
  
  不过对此,徐光启却摇头苦笑着婉拒道:“殿下,老夫已经七十有一,目前只想回家颐养天年,着实无法胜任。”
  
  “好……”听到徐光启的拒绝,朱由检心里叹了一口气,有些不舍的对角落王承恩说道:
  
  “下旨,擢升徐光启为华汇伯,着工部于法华汇修葺徐府,改松江府法华汇为徐家汇。”
  
  “奴婢领命……”
  
  朱由检一开口,大明又多了一个伯爵,并且一个地名也被改过后出现。
  
  “老夫,叩谢圣恩……”
  
  徐光启闻言,自顾找了房山的方向,跪下叩首谢恩,这举动让在角落处理皇店公务的曹化淳有些不满,但很快他就收敛了心思,或许是因为经历太多了。
  
  紧接着,徐光启辞别朱由检,就这样坦荡的离开了承运殿。
  
  王承恩看着他的背影,不免笑着摇头,朱由检则是看向他:“怎么了?”
  
  “回殿下,奴婢只是觉得,这华汇伯老了之后倒是洒脱起来了。”王承恩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朱由检闻言也走到了窗前,看向了那即将走出承运门的徐光启背影。
  
  “确实……”
  
  望着徐光启那致仕后稳健不少的脚步,朱由检呢喃了一句,不过他很快就看到了身着官袍走进承运门的王肯堂。
  
  见到王肯堂来,朱由检就知道他是为了什么事情而来了。
  
  他返回了自己的椅子前坐下,等了一刻钟的时间,随后便听到了门口锦衣卫汇报王肯堂求见的话。
  
  在示意传人后,朱由检等待着王肯堂进殿。
  
  不多时,已经八十岁的王肯堂脚步稳健的走进了承运殿内,并对朱由检作揖:
  
  “太医院院使王肯堂,恭请殿下安……”
  
  “孤安。”朱由检应了一声,并询问道:“太医院有事吗?”
  
  “回殿下,有事……”王肯堂点头躬身,而王承恩也让人给他端了一把椅子,毕竟王肯堂这年纪不管放到哪个时代都能称呼上一句高龄。
  
  在朱由检的示意下,王肯堂坐下,并端坐着解释道:
  
  “太医院今岁升入御医一百二十六名,医生三千六百九十五人。”
  
  “至天启十一年,北方一京六省已经布置医生九千九百三十七人,太医院接管了北方七十二府,六百二十七县的一千四百余所惠民药局,岁支药银三十二万六千三百余两”
  
  说到这里,王肯堂示意道:“殿下,北方的县城已经达到了每所药局有医生五人的局面。”
  
  “因此,太医院那边的医生,今岁应该调往何处?”
  
  王肯堂倒是对朱由检规划的全民医疗普及的计划期望很高,主要是因为就目前来看,惠民药局的支出并不算高。
  
  一京六省基本占据大明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以此反推,那说明即便全民医疗普及也只需要百万两的开支罢了。
  
  不过,这也是因为治病成本低导致的结果。
  
  说白了,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医生也就是治治头疼、感冒、发烧、外伤等疾病,加上有自己的药田,治病的成本并不算高。
  
  另外以大明现在的交通和科技,一些复杂的疾病,人还没送到药局,病人就已经驾鹤西去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治疗成本较高的疾病会慢慢的出现,医疗支出也会不断地增多。
  
  不过,那是未来的事情了,朱由检管不了那个时候的事情,就好像朱元章时期的惠民药局也只能在朱元章时期大展手脚一样。
  
  想到这里,朱由检反而询问王肯堂:“依你之见,这些医生你希望派往何处?”
  
  王肯堂被朱由检的反问弄愣了,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回礼道:
  
  “若是可以,理应派往贫苦落后的地方,而非江南富硕之地。”
  
  说到这里,王肯堂也解释了原因:“江南富硕之地,只要不是家中男丁遭遇疾病,那男丁前往城池打工,基本是能付得起诊金的。”
  
  “自太医院接管各地惠民药局的药田后,各地药局不曾售卖药材,基本免费发放,需要收取的只有诊金,因此对于富硕的江南来说,他们反而是最不需要免费惠民药局的地方。”
  
  “依下官之见,理应将这批医生下放到朵甘、关外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旧港、交趾、麓川等地。”
  
  王肯堂的话一一说出,朱由检闻言也不断颔首表示认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