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难以理解的人(求月票) (第2/2页)
林则徐到任后,又不顾避嫌,召集了一群通晓英语的人,专门翻译相关信息。不但直接与洋人接触,利用美国人、葡萄牙人和英国的矛盾,从他们那里获得消息;还专门收买了一批翻译、中间商、水手等社会下层的人,“终日刺探外夷情事”。他甚至不顾高龄,亲自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从头学习英文。
林则徐本来就是个语言天才,当年刚去京城,就学会了官话,震惊了不少人(明清官场公认福建人说话难懂,而且改过来都难……);后来参加满语考试,得到了第一的成绩(那年头旗人没几个会满语的,考试拿第一就是天下第一了)。哪怕后来被贬去西域,也很快学会了维语和波斯语,甚至能把这两种语言融入诗词里。可见他的天分。
而作为朝廷里摸滚打爬几十年的老官僚,他对于权力的理解、和对政治的分析能力,当然也是非常扎实的。凭着老辣的眼光和精准的手法,到战前,他不但初步了解了英国本土的情况,也对殖民地的事项有了些认识。除了国家大事,甚至连英国女王宫中,女官的名单和薪水,都被他收集来用作分析了。
而通过一系列分析,林则徐得出结论:战争短期内打不起来。
按照情报,1837年,老国王威廉四世刚刚去世,英国人找不到男丁,立了只有十八岁的维多利亚女王。而这时,女王的叔叔们依然还在。
尤其是,维多利亚的四叔恩斯特,曾经担任过军队将领。和逐渐沦为花瓶的成员不同,恩斯特真的在普鲁士接受过训练,上过战场,和拿破仑交战,为此受过重伤。是真的有军事经验,而且指挥过大军作战的人。
这个时候,恩斯特继承了分裂出去的汉诺威王国,有了自己的国家和士兵。连当时的英国人自己都在传言,说他想要谋杀维多利亚,篡夺王位。
所以这样其实很明显:这孤儿寡母的,根本待不久。恐怕不用多长时间,维多利亚就会面临反叛,被四叔干掉。
而前来广州找事的,是东印度公司的人。这些商人在君主更替的时候,居然想擅自在边境开启战端。自古以来,边境商人自行其是,国家就没有不出问题的——清朝自己明显更清楚。显然,英国内部的危机已经极其严重了。
这种情况下,还怎么对外发动战争啊。
另一方面,林则徐也打听到,英国内部同样有反对烟土贸易的人。凭借他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判断,林则徐认为,英国朝廷是可以争取的。因为烟土贸易对他们来说,从道德和收益上都不是件好事,可以说服他们暂且控制住商人,获取时间。
他还专门给维多利亚写了封信,以有经验长者的口气,告诫对方,说中国贩出的商品,都是有利于人的。让西洋人获利颇多,而从来没有害人的东西。现在英国把并非本土所产的烟土贩卖到中国害人,不但道德上不容于天理,对他们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如把印度的烟土铲除,改种五谷,施行仁政,才能统治长久。犯罪的人应该严加处理,否则,今后有人把烟土也卖到英国,该怎么办?
除了依然坚持把英国称为夷,这封信的口气已经十分温和。寄出之前,林则徐还专门找了一群落水之后被救起的英国人,让他们看看润色下。他还留了个台阶,说相信英国只是因为商船太多,管不过来。不如赶紧管一管,对大家都好。
结果,这封信送到伦敦,公开之后,成了当时的著名笑话。《泰晤士报》都专门全文刊登,供读者取乐。林则徐期望的结果,也没能实现。
最后,林则徐获取了大量有效信息,进行了也不能说错的推理,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由于坚持认定短期内打不起来,林则徐没有选择尽快全力加强防备,而是购置西式大船和蒸汽火轮船,开始研究,准备走长期路线,学习洋人经验,把西式水师经营起来。最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守住了城,但损失颇大,连刚买的美国船都被炸了……
这件事就是个很典型的案例:不同文明之间,思维方式差别太大,想理解对方是十分困难的。别说林则徐这种老派官吏,就是郭康那个时代的塞里斯人,学会了外国人的语言,说实话也未必能完全理解人家在想什么。
因此,这是个很麻烦,但真的不能忽略的现象。
(本章完)